
“小城故事多,充满喜和乐。若是你到小城来,收获特别多”,时下的枣庄,山水相依如画,丰收的喜讯频传。漫步在古城街巷,穿梭在湿地荷花间,流连于榴园果香里,每一处风景都藏着故事,每一种美食都裹着诚意。
不止美景、美食,枣庄的发展故事同样值得人驻足。11月3日,枣庄市统计局对外发布了《2025年前三季度枣庄市经济运行情况》。
今年以来,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,枣庄锚定“强工兴产、转型突围”目标,以“重点工作集中攻坚年”为抓手,统筹推进稳增长、促发展、惠民生、防风险,经济运行总体良好,交出了一份有温度、有质感的成绩单。
靶向“高质量”,三产结构持续优化
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。
“十四五”以来,枣庄始终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凝心聚力抓经济、促转型、提效能,经济发展质效稳步提升。
从整体数据上看,前三季度,枣庄地区生产总值1936.02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,同比增长5.7%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增加值167.71亿元,同比增长3.9%;第二产业增加值792.34亿元,增长5.4%;第三产业增加值975.97亿元,增长6.2%。
民众高度关注的领域也有稳定表现——前三季度,枣庄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83元,同比增长5.3%。其中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64元,增长4.7%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52元,增长5.3%。
可以这么说,无论是GDP、还是GNI(国民总收入),枣庄都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。核心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同期水平,也为全省经济整体向好的态势贡献了枣庄力量。
放大时间线来看,自2022年首季度,尤其是伴随《突破菏泽鲁西崛起三年行动计划(2023—2025年)》等重磅文件实施后,枣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节奏,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一直高于同期全省均速。
在此期间,“新能源电池名城”声名鹊起,这道出了支撑枣庄快速发展的动因之一。
褪去“煤城”印记的枣庄,坚定发展信心,将新能源产业确立为“首位产业”,锚定“强工兴产、转型突围”目标,构建以“两高四新”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“6+3”现代产业体系,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。
其中,工业是枣庄的看家“饭碗”,也是求变图强的重要支柱。今年前三季度,枣庄工业生产稳中有进,重点行业拉动有力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.8%,较1-8月提高0.2个百分点。
当前枣庄首位产业正处在重大项目加速落地、产能爬坡阶段,正以《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规划(2024—2030年)》为蓝图,构建“1+2+4”产业发展新格局,夯实发展“基本盘”。
随着新能源产业集群不断壮大,枣庄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持续释放,物流、研发设计、检验检测等配套服务业快速发展,进一步助推第三产业稳定向好。
今年前三季度,枣庄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975.97亿元,增长6.2%,三产增速最高,进一步稳固了经济中的主导地位。
文旅锻造支柱,“三驾马车”协同发力
红叶渐染山头,红叶渐染山头,青山叠翠斑斓,让人不自觉沉醉其间。时下的枣庄进入红叶观赏期,“枣庄新八景”之一“抱犊秋色”、五彩斑斓、烂漫难收的熊耳山正静待万千来客。
作为一座工业史超百年、运河滋养的城市,若说工业是枣庄的发展根基,文旅则已成为推动枣庄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支柱。
去年12月,枣庄印发出台了《关于推进“全景枣庄”建设行动方案(2024—2027 年)》,提出推进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,发挥文化赋能、旅游带动作用,促进“文旅+百业”深度融合,提升产品供给能力,丰富消费业态和场景,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、多层次、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,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、幸福感。
如今效果显著——从今年春季枣庄双子星恒太城引爆全民打卡热潮,到今夏“枣相见 榴美好”,“跟着演艺(赛事)游枣庄”再到当下的红叶观赏季,每个时节,枣庄都有文旅热点,更有辣子鸡、羊肉汤、黄花牛肉面等“众口可调”的枣庄特色美食。
投射在数据层面,今年上半年,枣庄全市接待游客1427.2万人次,同比增长10.2%;实现旅游收入132.7亿元,同比增长11.2%。前三季度,枣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收增长31.5%。
而文旅“破圈”,进一步激发了消费新活力,点燃消费新引擎。
前三季度,枣庄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2.2亿元,同比增长5.7%,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52%之多。
与此同时,枣庄的消费需求也进一步释放,市场活力不断增强,进一步拓展了枣庄的发展空间。
这一点通过拉动经济增长的另外两驾“马车”,投资与出口的韧性表现可以看出一二。
例如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,对比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.7%,枣庄凭借产业投资的强劲增长实现逆势突围。
前三季度,枣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.4%。主要领域中,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7%,民间投资增长10.2%,民间投资占比达58.8%,较上年同期提高2.6个百分点。民间投资活力的持续释放,彰显了市场对枣庄发展的坚定信心。
类似的增长数据也在外贸上有所体现——前三季度枣庄全市货物进出口实现314.7亿元,增长15.6%。其中,出口完成298.5亿元,增长14.8%;进口完成16.2亿元,增长31.9%。
可以这么说,伴随枣庄以更加开放的姿态,积极应对各种挑战,不断探索发展的新道路,枣庄经济充满着无限可能。
企业量质齐升,书写转型突围新篇
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,也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。近年来,枣庄经济社会发展驶入“快车道”,很大部分原因是培育企业有方。
截至今年9月底,枣庄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设立登记4.9万户,期末实有市场主体55.9万户,增长3.4%。
其中,枣庄各级牢固树立“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”的理念,把“四上”企业培育作为稳增长、促发展、惠民生的重要抓手,高位推动、持续发力,坚持扶持培育、入库纳统“两手抓”,千方百计稳存量、扩增量,推动“四上”企业数量突破、质量提升。
前三季度,枣庄全市新增“四上”企业570家,净增“四上”企业437家,“四上”企业总数5453家,增长10.9%。
并且,近年来,枣庄进一步深化改革,持续擦亮“枣办好”政务服务品牌,设立“枣庄企业家日”,以更加优良的科创环境、更加公正的法治环境、更加便捷的营商环境,进一步厚植重企兴业的发展沃土,切实让广大企业家在枣庄放心投资、安心创业、舒心发展。
“投桃报李”,广大在枣企业经营质效持续提升,枣庄经济发展势头愈发强劲。
从几个相关联的指标即可窥得一二:在税收上,前三季度,枣庄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5.56亿元,同比增长4.0%;在就业领域,前三季度枣庄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.78万人,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074人。
再比如,枣庄向“天空”要效益,大力培育低空经济新增长点,在招引的北京航景创新、金朋达航空科技、协氢无人机等企业助力下,初步形成“无人机整机+核心零部件+核心动力及控制系统”的制造集群,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增添了重要砝码。
影响更为深远的是,近些年来,枣庄上下一心、干事创业的劲头十足,不止在服务企业、优化营商环境领域,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、锻造产业新支柱等领域同样结出了硕果。
前文文旅消费、新能源电池名城等关键词,配合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正印证此,这让其“强工兴产、转型突围”目标越发接近。
伴随这个目标的迫近,枣庄也会在资源型城市转型、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给出更多“枣庄经验”配资炒股交易平台,为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、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添助力。
满盈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